6G标准化:技术实现阶段启动
- 6G标准制定工作已迈出新的一步,3GPP组织已启动相关技术研究。在完成用例和需求定义阶段后,当前工作重点转向塑造未来6G技术架构。
- 本文将详细阐述将要探讨的核心内容,并分享我们对这些重要议题的观点。

引言
迄今为止,6G标准化工作主要聚焦于6G应在提升未来网络连接性和催生新应用场景方面所能带来的价值。如今,是时候开始塑造6G技术以实现这一价值了。经过数年技术研究,我们已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内部研发以及与行业关键玩家和顶尖学术机构的合作项目。
在2025年6月于布拉格举行的3GPP会议上,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的领军企业齐聚一堂,共同规划并启动了6G技术研究工作。

开发新的“G”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而3GPP即将开展的6G研究范围极为广泛。此次研究将全面涵盖6G系统设计,包括无线接入网(RAN)及系统架构。无线接入网、核心网、运营维护、安全等领域的架构与基础设计选择均将纳入研究范围。
实际工作将于2025年8月开始,持续18到21个月,具体时间安排将遵循我们之前的博文《6G标准化时间表和总体技术原则概述》中概述的计划。基于Release 20期间的研究成果,Release 21标准项目将交付首批6G规范。
我们的观点是,首批6G规范应于2028年底前完成,以支持2030年首批商业6G部署的实施。
6G架构
6G的端到端架构包括终端设备、无线接入网(RAN)和核心网络。在无线接入网方面,将定义一种新的架构来连接基站和终端设备,其中包括新的无线接口。
整体系统架构研究将涵盖核心网络和网络管理,以解决6G的连接性问题以及新功能,包括人工智能(AI)、集成感知与通信(ISAC)、高效数据处理以及IP多媒体子系统(IMS)架构的增强。
爱立信认为,Release 20研究应考虑基于意图和可编程的6G架构。
- 基于意图的网络的关键在于无线接入网(RAN)的可观察性,即网络能够监控流量是否按请求的质量服务(QoS)标准进行传输和优先级排序。
- 在可编程性方面,应用程序接口(API)开放至关重要,以便开发人员能够充分利用6G系统提供的功能。
为从一开始就实现6G的全部能力,6G系统研究将假设支持独立架构。这意味着6G RAN可独立于前几代网络部署。这与早期5G非独立组网(NSA)部署不同,后者是通过在现有4G网络上叠加来提升数据速率。目前,许多通信服务提供商(CSP)正在将其5G NSA网络迁移至5G独立部署。通过5G独立部署,CSP可充分利用5G及5G先进技术,同时为未来向6G的迁移做好准备。

6G无线接入网
多制式频谱共享(MRSS)
6G无线接入网向5G的迁移将基于多制式频谱共享,正如博客《6G RAN – key building blocks for new 6G radio access networks》中讨论的。简而言之,MRSS允许通信服务提供商(CSP)在同一频段内同时运行5G和6G,终端可连接至5G或6G无线接入网。Release 20将研究多制式频谱共享及5G和6G接入技术之间的用户移动性。
开放接口
6G RAN将包含一组开放接口,以支持竞争性的商业生态系统。开放接口的主要优势在于,通信服务提供商(CSP)可以部署使用不同供应商设备的网络。为了实现这一点,3GPP将研究需要互操作的不同网络实体之间的接口。
我们认为关键接口包括:
- 6G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
- 6G基站与6G基站之间的接口
- 终端与6G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
- 低层分割接口(LLS,Low Layer Split),支持将无线接入网拆分为两个逻辑网络功能——无线单元(Radio Unit)和无线网络区域功能(Radio Network Area Function)
对于5G,O-RAN联盟规范了低层分割接口。2025年4月,3GPP和O-RAN联合举办了6G开发研讨会。会议明确表示,O-RAN将继续主导6G低层分割接口的开发。未来,3GPP与O-RAN之间的紧密协作至关重要,以确保O-RAN 6G规范与3GPP 6G规范相互补充,且时间表与3GPP保持一致。
除了低层分割,双方还需在AI/ML、服务管理和编排(SMO)、自动化等方面保持对齐。
无线接入网中的AI
为了支持AI增强性能,3GPP将研究适用于6G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AI/ML)框架,
并参考现有的5G AI/ML框架。6G AI/ML框架应支持人工智能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包括:
- AI功能的配置与激活
- 性能验证与测试
- 必要时回退至传统方法
该框架将支持多种AI应用案例,简化管理和操作。AI应用包括AI增强接收性能、AI辅助移动性测量、AI辅助定位等。
频段
6G能够在5G使用的所有频段运行,包括未来几年将开放的频段(例如U6GHz频段)。6G还将能在厘米波频段(7 - 15 GHz)运行。该频段目前尚未用于蜂窝通信系统,但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正在研究该频段的部分频段用于IMT(国际移动通信)业务。特别是7.125-8.4 GHz频段因靠近现有中频段频谱,允许复用现有部署网格,意义尤为重大。
此外,厘米波段和相邻的U6GHz频段相较于低频段可支持比低频段更多的天线单元——无论是基站天线还是终端天线。Release 20研究将探讨更大天线阵列如何提升频谱效率和上行覆盖能力。后者尤其重要,因为在CSP现有部署网格上部署支持新频段的6G设备时,上行链路覆盖范围至关重要。
6G核心网
独立组网(SA,Standalone)架构
系统架构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定义整体的独立6G架构,包括6G核心网。第一步是确定哪些能力和网络功能(NFs)可以从5G核心(5GC)中复用,以及需要定义哪些新功能,例如添加NFs以支持新特性。
爱立信的假设是,5GC的大部分功能可以被复用并扩展,以支持现有和关键的连接服务,同时也适用于新的6G无线接入技术(RAT)。这包括与法规相关的服务,如语音通话和紧急服务,但同时也必须考虑与5G和4G的互通性,并从一开始就支持漫游,这是这种方法的另一推动因素。
连接性
连接性方面涵盖:
- 6G的控制面,包括移动性和会话管理。
- 6G的用户面。
- 与5G和4G的迁移及互通。
- 如何支持其他非3GPP接入技术。
除了支持新的6G无线接入技术外,研究还包括对上述5GC网络功能的现代化和改进,以及IMS架构的潜在增强。
超越连接的服务
6G的愿景还包括支持新型的、可创造收入的服务。因此研究范围涵盖连接之外的新服务和能力,如感知、高效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AI)。
AI既是增强6G功能的工具,也创造了新的服务机会。为了提升6G功能,AI主要作为网络架构中功能的实现技术,而非单独的功能或架构。当然,AI也可用于改进6G网络的运营,甚至从网络中提取洞见,创造新的运营商服务。
感知技术使我们能够获取环境及环境中物体的特征信息。移动系统中的感知利用无线电频率来确定物体的存在、距离(范围)、角度或瞬时速度。当感知功能集成到像6G这样的通信系统时,称为通信与感知集成(ISAC,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and Sensing )。
人工智能和感知是6G服务的两个例子,它们生成的数据可能需要6G系统架构提供更高效的支持。6G旨在支持来自无线接入网(RAN)和核心网络的多种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架构。该数据架构应与数据使用场景无关,并支持“一次采集数据,多次使用”的原则。
6G技术能力
3GPP开发的6G技术需满足ITU 定义的IMT-2030技术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传统指标,如数据速率、频谱效率和系统容量,以及与差异化连接、可持续通信、感知和定位相关的新要求。
差异化连接
到2030年,我们预计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和增强现实(AR)等更先进的服务将普遍可用。除了这些沉浸式通信应用场景外,6G网络还将支持远程驾驶、视频会议和云游戏等大规模服务。每项服务都有其对数据速率、时延和可靠性的综合要求。因此,我们认为6G技术需要满足数据速率、延迟和可靠性相结合的联合要求。
此类要求促使3GPP在设计6G技术时做出大胆突破。这是因为3GPP的6G系统,如同任何希望被定义为6G的技术,最终都必须满足这些严苛的要求。对于5G,相当多的精力被用于开发支持极高可靠性和超低延迟的功能。然而,目前尚未看到大量商业应用场景对这种能力的需求。从中吸取教训,我们认为对于6G,最好选择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商业驱动性的要求组合。我们计划通过选择一组示例服务来定义这些要求。对于每个目标服务,将根据数据速率、延迟和可靠性提出一组要求。以XR为例,预计其数据速率为30 Mbps,双向延迟为40毫秒,可靠性需确保99%的传输成功。
可持续通信
网络和设备端的能效表现是爱立信及整个行业的重要优先事项。6G将成为实现我们到2040年在整个价值链中实现全球温室气体(GHG)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爱立信的坚持下,5G从设计之初就通过采用精简设计减少“始终在线”信号,实现了比4G更高的能源效率。对于6G,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5G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降低网络能耗的方法。更多详情请参阅我们的白皮书《Energy performance of 6G Radio Access Networks: A once in a decade opportunity》。
对于5G,国际电信联盟(ITU-R)对网络能效提出了定性要求。5G技术的倡导者需描述系统中引入的降低能耗的功能,但无需量化实际减幅。对于6G,是时候提高标准了。6G需超越此要求,纳入定量且可量化的标准。具体而言,应建立相对于前代技术的能耗要求。
感知与定位
感知是一种新型技术,其中蜂窝系统作为雷达运行,使基站或设备能够检测其周围的物体。与定位(如下所述)关注物体的定位不同,感知包括存在与缺失检测、物体分类以及持续跟踪。与定位不同,被检测的物体是被动的,即它们不会通过发送或接收任何信号积极参与感知过程。感知技术的核心在于将其集成到6G中,以构建集成感知与通信(ISAC)系统。例如,被感知的物体可以是一架无人机,其飞行路径和导航可被实时监测。
有关感知技术的更多技术细节,可参阅博客文章《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3GPP将定义超出ITU设定范围的额外要求,并关注更多商用业务方面(6G性能指标新思考:三维联合需求)。在Release 20中,3GPP将研究满足这些要求所需的功能和特性。
小区边缘数据速率
每个新世代(G)的关键方面之一是提升覆盖范围,或更具体地说,提升小区边缘数据速率。这将改善用户在最差无线电条件下的使用体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取决于设备类型和特定场景。
爱立信提议3GPP研究下行链路与上行链路载波组合的解耦。这将使6G能够将更高频段的频谱(例如厘米波或更高频段)用于下行链路通信,同时将上行链路置于较低频段(如中频段或低频段)。此方案可通过宽带载波与先进天线技术实现高下行链路数据速率,同时借助较低频段提供的上行链路覆盖提升。。
能耗

网络能耗将是6G技术中的关键议题。降低能耗不仅能减少移动网络的碳足迹,还能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网络能耗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白皮书《Energy performance of 6G Radio Access Networks: A once in a decade opportunity》中有所阐述。
设备能效同样重要,以实现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因此,6G研究应聚焦于提升设备与网络的能效。
终端多样性
6G研究应采用可扩展设计,以支持多种终端类型,同时尽量减少标准中定义的选项数量。这个设计思路将使6G不仅能支持高级(高能力)终端,还能涵盖新型大规模物联网(Massive IoT)技术。
6G Massive IoT将为运营商提供NB-IoT和LTE-M的长期替代方案。尽管6G的初期市场可能对6G Massive IoT需求有限,但从一开始就应将其作为6G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尽可能与“基础”6G共享通用设计。
在终端能力的高端一侧,6G将提供对XR设备和沉浸式通信的支持。设计理念是同一基础设计应同时支持这两种用例,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用例。高端设备还需支持更低延迟和更高数据率,以满足先进应用的特定需求。
弹性
6G将更加重视网络弹性。6G技术不仅要设计得更强健,还要具备预判和应对潜在连接中断事件的机制。例如,卫星接入网将成为6G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整体弹性。6G将考虑在无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可用情况下的非地面网络(NTN)运行,这在5G NTN或IoT NTN中尚无法实现。
新的基线
6G研究及后续标准将提供广泛的功能,并在多项技术领域(如MIMO、移动性及协议设计)开展详细工作。这将为未来通信与服务超越传统通信领域奠定新的基线,推动未来通信及其扩展服务发展到更高水平。
6G标准化的下一步工作
6G标准化的技术研究工作将于2025年8月启动,与6G性能要求的最终确定同步进行。研究阶段之后,2027年将进入标准制定阶段,完成6G技术标准的开发。
我们相信,6G标准化必将激发新的应用场景,提升高性能网络的标准,并于2028年底前完成,为2030年商业6G系统的推出铺平道路。
Read more
6G spectrum - enabling the future mobile life beyond 2030, white paper, March 2023
Why every decision on 6G must put sustainability first, blog-post, Aug 2023
Six talking points for architecting the next wireless generation, blog-post, Sept 2023
6G Network Architecture – a proposal for early alignment, Ericsson Technology Review, Oct 2023
6G Security – drivers and needs, white paper, May 2024
Intent-driven networks is a key step in the journey to autonomous networks, white paper, Feb 2025
Beyond bit-pipes – new opportunities on the 6G platform, Ericsson Technology review, July 2024
相关内容
Like what you’re reading? Please sign up for email updates on your favorite topics.
Subscribe nowAt the Ericsson Blog, we provide insight to make complex ideas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si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