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Available in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以差異化連接提升 5G 服務


探索消費者需求與市場潛力

想像一下,你在一個繁忙的機場航廈,每個人都試圖準時到達登機門。主要的安檢線很長,雖然每個人最終都會通過,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人群一直走走停停。

差異化連接就像在機場為不同需求的人群設置專用通道:一個通道專為全家出門的旅客而設,另一個通道則適合有無障礙需求的旅客,還有一個快速通道,專門為時間緊迫的轉機旅客而設。每個通道的設計都是為了確保每位旅客都能順利且按時到達目的地,並根據他們的需求提供適當的體驗。

什麼是差異化連接?

差異化連接利用網路切片和網路API開放等技術,使電信商能夠為消費者、企業和開發人員提供超越「盡力而為(best-effort)」服務的效能保證,以及針對其特定需求量身打造連接服務,為串流、電競和其他高需求應用提供更可靠的網路體驗。

想像一下,您在一個擁擠的演唱會現場,由於5G網路過載,難以即時分享現場體驗。如果可以選擇購買幾小時的效能提升服務,提高上行速率,超越「盡力而為」的效能,從而享受無縫的串流媒體,即時分享每一個精彩瞬間。

什麼是差異化連接

再想像一位手機遊戲玩家,在進行玩家對戰時受到高時延的困擾。如果能夠訂閱提供低時延連線的方案,就可以保持遊戲不中斷。差異化連接可以在標準效能連接不足以滿足需求的場景下提供客製化的效能。

差異化連接不僅能改善日常生活,還能為電信商開闢新的市場區隔,幫助他們增加收入。這些應用場景範圍廣泛,從延展實境(XR)一直到公共安全服務。差異化連接可以輕鬆實現這些目標,因為它採用支援網路切片的5G獨立組網(SA)等先進技術,輔以使用者路由選取策略(URSP),並且可以向​​開發人員等外部人員開放網路能力。

要提供差異化連接,營運商必須了解並遵守不同國家的網路中立法規。要達到這些框架性要求,需要與監管機構合作,確定可行的服務,確保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範圍內滿足消費者需求。

但最關鍵的問題是,消費者對此的真實感受為何?

整體而言,消費者對差異化連接的概念感到好奇,並對其提升整體網路體驗的潛力充滿期待。

我們在 2024 年 6 月至 7 月進行的調查收集了 16 個市場超過 23,000 名 15-69 歲智慧型手機用戶的回饋,其中超過 17,000 名是 5G 用戶,這是該服務的主要目標市場。

我們的調查有什麼發現?

我們的調查以消費者為中心,旨在了解消費者如何使用數位服務、他們對5G的看法,以及哪些功能有助於提升他們的網路體驗。

首先,我們發現5G用戶對網路效能的滿意度高於4G用戶,但在流量較高的場所仍面臨問題,導致四成用戶不願再將就於「盡力而為」(best-effort)的5G效能。

這引出了我們的下一個重要發現:35%的受訪5G用戶表示需要超越標準5G性能的更高連接性能,而且非常願意採用差異化連接並為之支付額外的費用。

那麼,差異化連接能為他們帶來哪些好處呢?如今,5G用戶希望在視訊通話和串流等核心服務中獲得效能保證,而生成式AI用戶則更進一步,願意支付比這些核心服務高出35%的溢價。這表明,使用者越來越需要超越傳統應用的增強型、效能有保證的連接。

根據消費者為差異化連接支付額外費用的意願來看,營運商有機會將5G的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提高5%至12%。此外,他們還可以向應用程式服務供應商開放服務品質隨選 (QoD) 網路API,藉此開創新的收益來源。

我們的關鍵問題

  • 對於現今的連網消費者來說,「盡力而為」5G服務有哪些不足之處?
  • 哪些消費者族群重視差異化連接?
  • 消費者希望電信商為哪些應用類別提供效能保證?
  • 這個市場將如何發展,電信商增加ARPU的潛力有多大?

對於現今的連網消費者來說,「盡力而為」5G服務有哪些不足之處?

我們生活在網路連網能力代表一切的世界,每天從起床到入睡,隨時隨地都與網路相連。我們對連網服務的期望是隨時在線且提供進階連網能力,以確保我們的數位生活從不間斷。

在過去幾年中,透過引進網路切片技術,5G網路的效能有所提升,整體消費者滿意度相對較高。然而,消費者的期望也不斷提高,他們希望在人群密集的場所(如體育場、交通樞紐和零售中心)獲得更無縫的連接。我們的調查顯示,有42%的5G用戶對此有更高的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研究表明,5G用戶和4G用戶對網路效能的滿意度相差10個百分點。平均而言,38%的5G用戶表示非常滿意,而在4G用戶中,這一比例只有28%。

四成用戶不願再將就於盡力而為的5G 服務效能。

四成用戶不願再將就於盡力而為的5G 服務效能。

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首先,我們發現5G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年限超過4年的人更有可能遇到連線問題,機率高出20%,其滿意度評分比最近一年內購買並使用5G智慧型手機的用戶低16個百分點。

這一趨勢不僅限於新興市場;我們的數據顯示,這種情況在率先採用5G的市場上尤其普遍。在澳洲、歐洲、美國和加拿大,約有25%的受訪5G用戶的手機已使用超過 4 年。這意味著需要加快手機升級汰換的週期,特別是在推出5G獨立組網(SA)後,因為縮短手機更換週期能夠提升消費者的5G體驗和滿意度。

不僅設備本身會產生影響,數據使用量也有影響。那些行動數據使用量大且經常遇到網路問題的重度行動用戶,回報的滿意度通常比輕度用戶低。事實上,這些重度用戶考慮更換行動電信商的可能性是輕度用戶的2.5倍。

顯然,5G使用者在不同的活動中面臨多種連接問題,那麼這些問題與他們所處的環境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或許您也有過這樣的經驗:試著在一票難求的演唱會或滿座的體育場打視訊電話給朋友,卻因為網路擁塞而無法接通。我們需要考慮遇到問題的場所,例如交通樞紐、戶外活動場所、體育場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以及購物中心或零售中心等具有挑戰性的室內場所。這些地點大多數問題源自於室內覆蓋不足和容量有限,導致5G網路覆蓋不全和連接不穩定。這些挑戰不僅會影響網速,還會降低行動應用程式的體驗品質。


將 5G 手機更換週期縮短至一年可以提高電信商的 5G 滿意度。


圖1:5G 用戶體驗連網問題的百分比與回報的問題類別

 

圖1:5G 用戶體驗連網問題的百分比與回報的問題類別

我們過去的研究強調,活動場所和機場等擁擠場所頻繁出現的網路連線問題會對消費者忠誠度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在擁擠的地點,應用程式體驗品質經常出現問題,每 10 名 5G 用戶中,就有 4 名用戶表示對網路效能有更高的期望。許多用戶甚至表示,他們不願再將就標準的盡力而為 (Best effort) 模式 5G 服務。這樣的轉變為差異化連接帶來顯著機會。

這意味著,在電信商集中精力實現差異化連接,為客戶提供優質體驗之前,必須主動解決5G覆蓋問題,特別是室內覆蓋,以建構面向未來、更加可靠的高效能網路。

哪些用戶最有可能採用差異化連接?

當然,5G連接強度很大程度取決於用戶所在的地區。從中國到美國,全球大多數國家都有5G覆蓋,但其可靠性各不相同。

從我們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對差異化連接的市場需求,顯示使用者對5G網路效能的期望與差異化連接需求密切相關。我們設計了一個「消費者網路期望指數」,評分範圍為0到100,該指數旨在綜合了解消費者對網路服務可靠度的認知,並結合對網路效能有超越標準 5G 水平的用戶比例,指數分數越高者表示對網路服務可靠度的期望越高,因此可以幫助瞭解消費者對網路的整體看法。綜觀該指數與差異化連接需求的相關性,我們能辨識出,在哪些市場上,更高的期望和更出色的網路體驗能夠激發消費者的興趣。

圖2:消費者網路期望指數對比有意願支付體驗差異化連接的用戶佔比

消費者網路期望指數對比有意願支付體驗差異化連接的用戶佔比

與我們的預期相符,差異化連接的接受程度因各市場而異。人口密集的國家如印度、泰國和巴西,有意願為差異化連接支付更高費用的用戶人數比全球平均高了 1.5 倍。這些都是行動至上的市場,特別仰賴行動裝置的連網能力。在這些市場中,差異化連接需求高可能與改善容量的需求更為相關,而非改善整體網路服務不足。

我們的研究根據用戶對網路的期望和採用差異化連接的步調,辨識出四種獨特的用戶族群。促進採用差異化連接服務的模型考慮了對網路效能的期望、面臨的網路問題類型、用戶興趣程度、使用模式、裝置類型、對技術的態度、支付偏好以及首選數位服務和應用程式等因素。

圖3:採用差異化連接的消費者族群

差異化連接應用程式叢集 – 用戶興趣對比願意支付價差

 追求性能者 (15%)       尋求保證者 (20%)       效益質疑者 (25%)       懷疑論者 (40%)

行動網路重度用戶,他們大量使用各種應用,認為差異化連接是目前品質問題的解方。

對目前 5G 體驗相當滿意,但非常重視在重要場合提升連網能力,甚至願意支付額外費用。

這些用戶面臨連網問題,但仍對網路服務的效益感到懷疑,或不信任其電信服務提供商。

這些用戶的行動數據用量相對低。

差異化連接的用戶族群

誰最有可能採用差異化連接?

一般認為消費者不願意加價使用差異化連接,我們的研究結果卻非如此。我們的調查發現了兩個可能成為差異化連接早期採用者的市場區隔。短期內,以差異化連接提供個人化體驗最可能成功的族群為「追求效能者」,約佔所有用戶的 15%。然而,並不是只有最早採用的族群能帶來市場機會,這點相當重要。我們還發現「尋求保證者」,約佔所有用戶的 20%,這些用戶對目前的 5G 體驗相當滿意,但是,為了完成重要任務,他們非常重視提升連網能力,甚至願意支付額外費用。

我們認為,這意味著極大的市場潛力,等同於 16 個研究市場中 35% 的 5G 用戶願意採用差異化連接。然而,達成此目標須採取全面性的作法。

在 5G 服務用戶中,35% 用戶對超越一般 5G 效能、提升連網能力的興趣漸增。

在 5G 服務用戶中,35% 用戶對超越一般 5G 效能、提升連網能力的興趣漸增。

消費者希望電信商為哪些應用類別提供效能保證?

每個人使用網路的方式都不同,困難便在於制定足以涵蓋所有人網路使用需求的策略或方案。我們的研究説明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對應用類別進行了優先排序,揭露了與日常使用習慣相符的對高品質體驗的偏好,以及對差異化連接的需求。

圖4:差異化連接應用程式叢集 – 用戶興趣對比願意支付價差

差異化連接應用程式叢集 – 用戶興趣對比願意支付價差

報告的分析指出,5G 用戶有興趣且願意為核心服務(如為工作或私人目的進行視訊通話、各種媒體串流等)支付些許額外費用。然而,最高價值來自利基市場服務,例如多人手機遊戲、雲端遊戲、專屬擴增實境(AR)應用,以及支付與金融服務等。

這些都是我們目前使用的核心服務,那麼未來可能會出現哪些新服務呢?

生成式 AI 應用是快速成長的新興類別,從消費者高度興趣來看,使用量預期將大幅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生成式 AI 應用用戶中,有四分之一已經預期可獲得效能保證(如即時回應),且與既有應用類別相比,用戶願意支付的費用高出 35%。生成式 AI 功能逐漸整合至目前廣受歡迎的應用中,如 TikTok 與 Snapchat,而新興 AI 驅動應用,如影像與影片畫質提升或生成,很快將使行動流量大增。我們預期生成式 AI 使用量在未來五年內大增,每週使用這些應用的用戶可望成長至 65%。

此趨勢可望為 5G 網路帶來新需求,因為生成式 AI 應用預期將帶動高上行速度、低延遲等需求,方能滿足用戶對回應迅速、無縫順暢體驗的期望。


我們預計,在未來5年內,生成式AI的使用量將大幅增加,而且每週使用這些應用的用戶可望成長至 65%。


每四名生成式 AI 用戶中,即有一名將效能視為優先要務,並願意為即時回應額外支付35%費用。

每四名生成式 AI 用戶中,即有一名將效能視為優先要務,並願意為即時回應額外支付35%費用。

AI驅動的應用程式日益整合到應用程式和裝置中,將如何塑造未來的網路能力?

整合了生成式 AI 功能的應用與虛擬實境裝置,如未來的擴增實境眼鏡,將帶動行動網路新興需求,特別是上行速度。隨著智慧手機與新興產品(如仰賴多模態 AI的 Meta Ray-Ban 智慧眼鏡)具備越來越多 AI 驅動功能,對快速可靠上傳的需求將增加。電信商須做好準備,因應消費者對 5G 效能和網路流量的期望,以及伴隨生成式 AI 使用量增加的上傳、下載和低延遲需求成長。混合運算能夠在裝置和雲端之間平衡處理需求,將在這方面發揮作用。在終端設備上處理AI任務可以縮短延遲並保護隱私,但更密集的任務仍然需要雲端支持,因此會增加資料流量。

AI對網路的影響是巨大的。僅僅流暢地播放喜歡的影片而不需要緩衝已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相反,網路需要能夠滿足AI應用程式的動態和即時需求。展望未來,隨著生成式AI的日益普及,電信商必須為網路流量的變化做好準備,應對不斷增加的上行、下行及對低時延的需求。

這個市場將如何發展,電信商增加ARPU的潛力有多大?

從目前的行動寬頻商業模式轉向差異化連接的轉變是一個旅程。為了確保無縫轉型,需要完整的策略規劃。

我們發現,這段旅程包括5個階段,這些階段旨在重新定義行動網路服務的交付和變現。

圖5:符合 5G 網路演變的五階段路徑圖

符合 5G 網路演變的五階段路徑圖

 目前的行動寬頻業務模式       以效能為導向的模式       以平台為基礎的業務模式

電信商仰賴大量無差異化、盡力而為連網服務的銷售——通常是以搭配購買為基礎分級定價、單一費率的無上限行動寬頻方案。此作法創造的營收機會有限,且無法滿足消費者對效能或優質體驗的不同需求。

通過一般的性能保證功能(如網速分級定價或擁塞期間的寬頻流量優先順序分配)來改進盈利模式。此作法是對盡力而為服務的基本增強,但尚未達成完全差異化。

針對已部署 5G 獨立組網的特定地理區域加強效能,在演唱會場地、機場、轉運樞紐等提供更優異的連網服務,滿足相關場所較高的需求。

在城市或多個城市大規模部署 5G 獨立組網,提供針對特定市場區隔量身打造的差異化服務品質(QoS)方案,如專業電競選手、直播主和知識勞動者等。此階段過渡至針對特定市場區隔提供差異化連接。

以企業對企業對消費者(B2B2C)平台為中心的方法進行創新,開放網路 API,建立聚焦於 QoS 的應用市集,並開放應用程式服務商能引進需要特定效能水準的進階功能。

如果您是電信商,您目前處於哪個階段?

多數電信商正處於第一階段,聚焦於以流量為中心的模式,提供吃到飽或無差異化固定資費方案。少數電信商已邁入第二階段,在網路壅塞期間提供優先頻寬或網速分級定價。然而,這些作法仍缺乏效能保證或專屬資源配置。

目前消費者的行動寬頻方案有哪些,它們面臨哪些挑戰?

如今,幾乎沒有人會說他們每月或每年的行動寬頻方案的流量用完了。消費者通常購買的是不限流量的方案或高數據流量的方案,但實際上很少用完這些流量。

我們發現,大約三分之二的5G用戶聲稱,月底時仍有許多剩餘流量(超過30GB),因此缺乏動機升級至更高階的方案,因為數據使用量並未顯著增加。

那麼,電信商可以採取哪些措施鼓勵消費者為差異化連接支付費用?為了繼續透過5G技術變現,電信商需要超越目前第一和第二階段的行動寬頻業務模式,朝向第三、第四和第五階段的差異化連接發展。這項轉型將透過從5G非獨立組網轉變為5G獨立組網的轉變來促進,讓電信商能夠專注於提供基於效能的服務和產品。


三分之二的 5G 用戶表示每月月底仍有 30 GB 流量未用完。


這個市場將如何發展,營運商增加ARPU的潛力有多大?

對於電信商而言,增加ARPU的潛力有多大?

以消費者加價使用差異化連接的意願為基礎,取決於電信商在第四階段的積極程度,電信業者將有極大潛力使 5G ARPU 成長 5% 至 12%,主要因為 5G 每用戶平均收入至今成長有限,電信商經常標榜高速連網,卻沒有針對網速差別定價,大大限制了營收成長空間。為了在前述五階段歷程中充分掌握此成長機會,我們建議電信商採取雙重作法:利用先進的網路功能,直接向消費者提供差異化連接,同時向開發者開放網路 API。

電信商將有極大潛力使 5G ARPU 成長 5% 至 12%

電信商將有極大潛力使 5G ARPU 成長 5% 至 12%。

電信商採取此雙重作法能加速 5G 投資變現,藉由差異化連接徹底改變格局,掌握直接從消費者端創造營收的機會,促進 ARPU 成長,同時亦與開發者和整體應用生態系合作,開創新的收入流。

此策略使電信商得以為 5G 基礎建設投資創造最大效益,並將自己定位為創新數位服務的推手。

支付模式演變為電信商帶來哪些機會?

有鑑於市場需求和消費者行動網路 ARPU 成長潛力,電信商須開發出更具創意的業務模式,超越目前直接支付的資費架構,才能充分掌握 5G 獨立組網在消費者市場創造的價值。

我們的研究顯示,若電信商只推出直接訂閱方案或隨選效能的附加功能,無法使整體消費者市場轉向差異化連接方案。儘管 45% 的消費者傾向直接向電信商付費購買差異化連接方案,仍有 25% 的 5G 用戶偏好其他支付模式。此族群偏好應用程式內購買(in-app purchase)、內建較佳連網能力的應用,或搭配服務品質(QoS)銷售的 5G 筆電或智慧眼鏡等裝置。其餘消費者仍對差異化連接的價值持保留態度,顯示電信商須採取有創意且彈性的業務模式,方能充分掌握整體市場。

網路 API 是否終於能讓電信商從蓬勃發展的消費者應用生態系中獲益,從過往難以觸及的地方開創新的收益?

在以平台為基礎階段,業務模式將由企業對客戶(B2C)過渡至企業對企業對消費者(B2B2C)模式。

根據 Sensortower 資料,全球消費者 2025 年至 2030 年的應用支出預計可達 1.43 兆美元。保守估計,3 名消費者中就有 1 名願意將目前應用中購買或應用訂閱支出的 10% 重新配置到以網路 API保證效能的應用。這顯示出,消費者不會為了整合至應用程式中的進階網路功能增加支出,但願意將目前用於購買應用程式的支出,轉向具備進階網路功能的應用。只要電信商開放應用的進階網路功能,若消費者將目前部分支出轉向以網路 API 保證效能的應用,即可望創造高達數十億的新興收入。

為解鎖 5G 服務的潛力,電信商須淘汰一體適用的連網服務——這和航空公司提供經濟艙和頭等艙、飯店提供標準房與豪華套房等各種方案類似。通訊業現正面臨可設計差異化連接體驗的機會,讓消費者與應用程式服務商可選擇滿足其特定需求與期望的效能水準,最終達成更客製化、更令用戶滿意的 5G 服務。

3 名消費者中就有 1 名已準備好,願意將目前行動應用支出的 10% 轉向能保證效能的應用。

每 3 名消費者中就有 1 名已準備好,願意將目前行動應用支出的 10% 轉向能保證效能的應用。

準備好享受為您量身訂製的連接體驗了嗎?

若要深入了解我們的研究結果並探索消費者對差異化連接的期望,請下載完整報告。

閱讀完整報告

研究方法

我們的調查於 2024 年 6 月至 7 月間進行,獲得超過 23,000 名介於 15 歲至 69 歲間,來自 16 個不同市場的智慧手機用戶回覆問卷,其中逾 17,000 名是 5G 服務用戶。

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用戶對差異化連接的需求,並確定差異化連接的市場規模和消費者市場收入潛力。此外,文章也探討了5G電信商在實現差異化連接過程中所面臨的障礙和機會。

研究市場
16
來自全球 16 個市場的消費者調查。
23000
超過 23,000 名消費者填答的線上問卷,包括逾 17,000 名 5G 活躍用戶。
11
代表全球逾 11 億名消費者的意見。

作者簡介

Jasmeet Sethi

Jasmeet Sethi

ConsumerLab負責人,領導愛立信的「消費者洞察」研究。

Yalu Fan

Yalu Fan

ConsumerLab 資深研究員,負責 5G 變現相關消費者洞察。

Gunnar Ehrnborg

Gunnar Ehrnborg

ConsumerLab首席研究員,負責推動統計分析的發展。

了解更多

5G:滿足大型活動期間的消費者需求

5G如何在大型活動中為消費者帶來更佳體驗

提供強大、優化且可獲利的用戶體驗

準備好了解如何透過差異化連接使收入增長嗎?

註冊以探索一系列有關差異化連接的消費者洞察。準備好了解如何透過差異化連接使收入增長嗎?

立即註冊